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4年上半年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集体备课

  责任编辑:马克思主义学院  时间:2024-04-30  点击数:

(通讯员:王东丽)2024年4月25日下午,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集体备课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国华、副院长程伟出席指导本次会议,“形势与政策”全体授课教师参加会议,本次集体备课主题是《读懂中国式现代化》。

备课会上,李俊老师首先对“现代化”的含义做了理论分析,点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,进而从“人”来解读现代化,分别从人与人、个人与社会、物质与精神、人类与自然、民族与世界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,从“大”“真”“善”“美”“远”五个关键词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与使命,极具哲学思辨。补充武汉生态发展与我校绿色校园建设案例、补充我校为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添砖加瓦案例论证,最后用“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”来总结归纳,理论厚重、逻辑清晰、案例典型。

谢海燕老师用问题链的形式推进,何为现代化?“现代化”如何推进?哪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?这些国家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?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到了哪一步?我们要如何实现现代化?是走西方的老路吗?在中西方比较视野中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,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的结论。具体如何实现,谢老师用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下,凭实力出圈的中国智造”一语点破,举例“我校向来凤县百福司镇廖家坝村选派驻村工作队”的典型案例来论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。层层推进、逻辑流畅、案例丰富。

杨启帆老师从孙中山先生的《建国方略》导入,与学生互动讨论“什么是现代化?”,分析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劫掠特性,古今中西历史比较视野里深度解析中国式现代化,引导学生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,结合原文来分析党的工作里如何布局中国式现代化,有规划力有执行力,有梦想有实干,增强学生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“四个自信”。补充“义乌又爆单了”的案例,“只有想不到的,没有买不到的。”深入浅出论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,以活泼生动的案例、流畅清晰地说理让学生读懂中国式现代化。

在交流环节中,参会教师集思广益、思维碰撞,就“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”“怎样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”“如何引导学生正向思考”等问题,积极互动讨论,现场气氛热烈。

张国华书记对老师们的教学能力给予充分肯定,并强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春季学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学工作的通知精神,及时将新时代伟大变革转化为“形势与政策”课教学案例,并结合我校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,形成教案讲稿,切实提高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,提升教学效果。

与会教师纷纷表示,将以本学期“形势与政策”集体备课会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教学研讨,提升教学水平,为培养堪当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Copyright 2018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
学院地址: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邮编:430205 邮箱:whvcse@whvcse.edu.cn

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188号  鄂ICP备11010169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