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、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联合开展“三师同研 协同共育”研讨活动
责任编辑: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:2020-11-23 点击数:
(通讯员:夏文婷)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进一步贯彻落实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》(中办发[2019]47号))、《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》(教思政〔2020〕1号)和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(教高〔2020〕3号)等文件精神,进一步探讨如何深化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,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、针对性和实效性,如何充分发挥“主渠道”与“主阵地”的育人合力,如何全面推进“课程思政”建设,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,11月19日上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、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在综合楼402会议室共同召开“三师同研 协同共育”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。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少勇、副书记胡寒玲、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戴永清,2020级辅导员、专业课教师、思政课教师代表共20余人参加研讨交流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国香主持会议。
会议开始,肖国香副院长从贯彻落实系列文件精神的必须、思政课改革创新瓶颈突破的困惑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、学生日常管理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思考三个层面介绍了“三师同研 协同共育”思政教育研讨活动的缘由和目的。
教研室主任王军梅代表思政课教师介绍了本学期思政课开设情况。她提出,思政课教育、专业课教师、辅导员都在围绕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,不断改革创新,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。她希望通过这次研讨活动,帮助思政课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,为思政课教学如何融入专业、如何与各学院共同开展德实现践活动支招,最终实现协同共育。
陈帆等9位老师先后发言,参会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
关于思政课教学如何能接地气,与学生共情共鸣?老师们建议: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要有更深入地了解,多参与学院的专业活动如行业论坛、研讨会等,知晓行业中的标志性人物、专业背景、行业规划与政策;课程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,可以更多地去发掘行业案例、学生身边的案例,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,以榜样的力量,引导学生向上。
关于如何充分发挥“主渠道”与“主阵地”的育人合力?老师们谈到:增加学生适应性教育、规则底线教育、《劳动法》《民法典》等法律知识的教育,结合学生中不尊规守纪及违法的案例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;“00后”的学生思维活跃,面对网络舆论场,要结合热点新闻引导学生,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,做好网络思政;要将学生工作、团委工作、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相结合,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;可以将各方资源整合成互动平台,既增加教学粘性,又能给协同共育提供平台上的支持。
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戴永清书记指出:新时代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,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,思政课教师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,与学生共情共鸣,让理论传授入脑入心;思政课教师要走进学生,既要上课又要担任班主任工作;思政课教师、辅导员和专业课程教师要同向同力,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;要要基于“大思政”的格局,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,提升育人实效。
机械工程学院李少勇书记指出: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实现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。不断探索“思政课程+课程思政”的新路子、“主渠道”与“主阵地”协同育人的新途径。
研讨会最后,马院副院长肖国香作总结讲话。由衷地感谢兄弟学院领导对此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,感谢与会领导和教师为改进思政课教学献计支招。她希望本次研讨活动是交流合作的“起点”,今后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研“课程思政”有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。

马院副院长肖国香发言

思政课教师代表王军梅发言

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代表发言

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戴永清书记讲话

机械工程学院书记李少勇讲话